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對提鉛技術的一點淺薄認識 淡水釣魚技術,野外釣魚

 一、什麼是提鉛技術

  提鉛對大家來說也許並不陌生,而且也被廣大釣友在實際垂釣中所應用。如在釣鯉魚等大體型的魚時,為了彌補子線長度,常常會將鉛座由8字環處向上拉起一段距離。但目前將“提鉛技術”做專門的提出與論述,並不多見。

  二、提鉛對浮標自身語言的影響。

  一支浮標入水後,只所以能夠翻身、站立、下沉,是因為受到釣組配重的過過牽引。的如果沒有配鉛、鉤餌及線組的重力牽引, 那麼浮村就只能平躺在水面上。由於釣組入水後的下擺現象,鉛座線上組中的位置的高低,也毫無疑問地會對浮標自身語言產生明顯的影響。當鉛座與8字環相連很近的情況下,我們就可以將它與鉛墜視為一體。這樣釣組在入水後形成的下擺就可以分為兩段:一是從浮標到鉛座一段,二是從鉛座到鉤餌一段。這兩次下擺會對浮標的自身語言產生怎樣的影響呢?下麵我們試作一分析。

  鉛座的下擺我們可稱之為第一次下擺,其作用是當線組入直接拉動浮標向前移動,當鉛座下擺到與浮標垂直線上時,浮標才會完全的站立。但這時鉤餌的下擺(下麵我們稱之為第二次下擺)並沒有完成。存在著一定滯後性。個人認為這就是形成浮標在站立後有個短暫停頓的根本原因。當子線較短時,這個時差就會很小。常常會被大家所忽視。但是一旦將鉛座向上提起較多,它對浮標自身語言的影響就會變的非常明顯了。最突出的表現就是,浮標的翻身站立會提前,而站立後停頓時間就會相對的延長。

  三、提鉛所調整的對象

  基於上述分析,提鉛所調整的是對象,應當就是兩次下擺的幅度。

  在水線長度確定的情況下,減短了第一次下擺行程,就等於延長了第二次下擺的行程。兩者之間應當成反比關係。第一次下擺行程越短,則作用於浮漂的力就越快,浮漂的翻身也就越快。相對來說,第二次下擺的行程就會被延長。

  四、目前提鉛的運用與作用

  一是起延長子線的作用,減輕魚類就食的警惕性。

  二是減短第一次下擺行程,加快浮標的翻身站立,用於更清晰地抓獲中層魚訊。

  三是延長第二次下擺行程。減慢餌團下沉的速度,擴大霧化範圍。以利於誘魚並方便魚類的追食,提高咬鉤率。

  五、提鉛的負面影響

  一是許多資料證明,鉛墜距鉤餌越近,信號傳遞的速度就會越快。提鉛後無疑會減緩魚訊的傳遞速度,特別是在被延長的浮標站立後的停頓時間內,很容易形成信號死角。

  二是當鉛墜與鉛皮分離後,由於8字環自身重量的關係,使線組的二次下擺變成三次(從鉛座到8字環一段),從而使浮標自身語變得更加複雜化。

  個人認為,提鉛一術,多用於魚情較為特殊的時候。如魚就食狀態不好,魚層較亂等時候。非特殊需要,不宜提的過高。基於個人的認識不足,關於提鉛的實用範圍,我想尚有待大家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的摸索與總結了。
返回列表